當前位置:首頁  >  技術文章  >  潤滑油損失的主要原因

潤滑油損失的主要原因

更新時間:2018-11-27  |  點擊率:1344

蒸發
油品的蒸發損失,即油品在一定條件下通過蒸發而損失的量,用質量百分比表示。蒸發損失與(yu) 油品的揮發度成正比。蒸發損失越大,實際應用中的油耗就越大,故對油品在一定條件下的蒸發損失量要有限製。潤滑油在使用過程中蒸發,造成潤滑係統中潤滑油量逐漸減少,需要補充,粘度增大,影響供油。液壓液體(ti) 在使用中蒸發,還會(hui) 產(chan) 生氣穴現象和效率下降,可能給液壓泵造成損害。蒸餾方法得到的數據隻是粗略的結果,潤滑油品的蒸發損失需專(zhuan) 門方法測定。目前,我國測定潤滑油蒸發損失的方法為(wei) GB/T 7325潤滑油和潤滑脂蒸發損失測定法。該方法是把放在蒸發器中的潤滑油試樣,置於(yu) 規定溫度的恒溫浴中,熱空氣通過試樣表麵22h。然後根據試樣的質量損失計算蒸發損失。根據該方法,潤滑油品的蒸發損失可以在99-150內(nei) 的任一溫度下測定。目前,該方法在我國主要用於(yu) 合成潤滑油的蒸發損失評定。國外主要的測定方法有:美國的ASTM D972、德國的DIN 51581和日本的JIS K2220 (5.6)等。
抗乳化性分析2009-08-27 12:391)概述

2.乳化
乳化是一種液體(ti) 在另一種液體(ti) 中緊密分散形成乳狀液的現象,它是兩(liang) 種液體(ti) 的混合而並非相互溶解。

抗乳化則是從(cong) 乳狀物質中把兩(liang) 種液體(ti) 分離開的過程。潤滑油的抗乳化性是指油品遇水不乳化,或雖是乳化但經過靜置,油-水能迅速分離的性能。

兩(liang) 種液體(ti) 能否形成穩定的乳狀液取決(jue) 於(yu) 兩(liang) 種液體(ti) 之間的界麵張力。由於(yu) 界麵張力的存在,分散相總是傾(qing) 向於(yu) 縮小兩(liang) 種液體(ti) 之間的接觸麵積以降低係統的表麵能,即分散相總是傾(qing) 向於(yu) 由小液滴合並大液滴以減少液滴的總麵積,乳化狀態也就是隨之而被破壞。界麵張力越大,這一傾(qing) 向就越強烈,也就越不易形成穩定的乳狀液。
潤滑油與(yu) 水之間的界麵張力隨潤滑油的組成不同而不同。深度精製的基礎油以及某些成品油與(yu) 水之間的界麵張力相當大,因此,不會(hui) 生成穩定的乳狀液。但是如果潤滑油基礎油的精製深度不夠,其抗乳化性也就較差,尤其是當潤滑油中含有一些表麵活性物質時,如清淨分散劑、油性劑、極壓劑、膠質、瀝青質及塵土粒等,它們(men) 都是一些親(qin) 油劑和親(qin) 水基物質,它們(men) 吸附在油水表麵上,使油品與(yu) 水之間的界麵張力降低,形成穩定的乳狀液。因此在選用這些添加劑時必須對其性能作用作全麵的考慮,以取得佳的綜合平衡。

對於(yu) 用於(yu) 循環係統中的工業(ye) 潤滑油,如液壓油、齒輪油、汽輪機油、,油膜軸承油等,在使用中不可避免地和冷卻水或蒸汽甚至乳化液等接觸,這就是要求這些油品在油箱中能迅速油-水分離,(按油箱容量,一般要求6-30min分離),從(cong) 油箱底部排出混入的水分,便於(yu) 油品的循環使用,並保持良好的潤滑。通常潤滑油在60左右有空氣存在並與(yu) 水混合攪拌的情況下,不僅(jin) 易發生氧化和乳化而降低潤滑性能,而且還會(hui) 生成可溶性油泥,受熱作用則生成不溶性油泥,並劇烈增加流體(ti) 粘度,造成堵塞潤滑係統、發生機械故障。因此,一定要處理好基礎油的精製深度和所用添加劑與(yu) 其抗乳化劑的關(guan) 係,在調合、使用、保管和貯運過程中亦要避免雜質的混入和汙染,否則若形成了乳化液,則不僅(jin) 會(hui) 降低潤滑性能,損壞機件,而且易形成油泥。另外,隨著時間的增長,油品的氧化、酸性的增加、雜質的混入都會(hui) 使抗乳化性的變差,用戶必須及時處理或者更換。